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天籁之音“敦煌”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今日“敦煌”已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民族乐器品牌,以民乐“三 大件”古筝、二胡、琵琶而名闻中外。2016年,制造“敦煌”乐 器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营业额达 2.78 亿元,实现利润达 4141 万 元,经营业绩遥遥领先于同行。 

        这些年来,“敦煌”先后获得了“全国轻工业卓越绩效先进 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上海轻工 振兴奖”等一系列荣誉。这些荣誉是褒奖,是鞭策,更是对“敦煌” 近19年来扎根社会、立足民间、传播文化、枝繁叶茂的见证和肯定。 

        可是有谁会想到,19年前,制造和经营“敦煌”乐器的上海 民族乐器一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2017年8月21日,首届古筝音乐节2520人成功创下了同台演奏“敦煌牌”古筝的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无路 : 有路

        19 年前的 1998 年 12 月,王国振从上海钢琴公司“空降”到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担任厂长。 那时,民族乐器市场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初期,西洋乐器像潮水一般涌入中国,民族乐器经 历了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明明是乐器厂,却做过家具、做过玩具。 乐器大师不做乐器,却做起了相框。面对这种情况,有关领导明确 提出要顶住压力,“留根保苗”“借庙躲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可是处 境并不乐观。 

        作为刚上任的厂长,王国振一查账本,“吓了一跳”: 乐器销售利润只有 9 万元, 全厂仅靠收房租勉强维持。 南京路上的店面出租和莘松 路沿街厂房出租,一年的租 金收入200余万元,帮助全 厂度过艰难时光。 

        面对当时的生存状况, 民族乐器市场该如何经营? 路在哪里?摆在王国振面前 的是一系列问题。 

        1999年新年伊始,中 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并获得成 功。 团题词并发去贺信。王国振 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触发点,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即将来临。王国振说:“民族乐器传播的 是中华文化。‘敦煌’品牌的核心就是文化。文化是克敌制胜的法 宝。文化是一只金饭碗,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 , 绝不能捧着金饭碗 去讨饭吃。”他提出了“三个扩张”的发展战略,即“敦煌”牌要 在教育市场、文化市场和销售市场三个市场上扩张,形成三个拳头, 通过技术进步 , 实现企业全面提高。 

        王国振豪情满怀地说“: 我要让每一个新生儿听到的音乐是‘敦 煌’雅乐的祥和之音,让‘敦煌’雅乐遍及华夏大地。”

        突破 : 机遇

        发展民族乐器从何入手呢?王国振对民族乐器并不熟悉,用 他自己的话说 , 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但他认定民族乐器是 中国的国粹 , 这其中必定有值得发现和创造的价值。 

        他把许多时间用在调研上,接触了很多民乐老师,从中寻找 突破口。某次他与上海古筝专业老师交流时,悦耳动听的古筝雅韵 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耳朵。他又听老师介绍,学习古筝半年就可以演 奏乐曲。这可是一件好听又好看、容易学习入门的乐器,并且有很 多老师在为推广普及古筝而努力。王国振决定把突破口选在古筝上。

        在1999年初的一次干部会议上,王国振提出:“企业要走得远、发展得好,就必须打文化牌,发掘产品 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底蕴,弘扬民族文化,而古筝不失 为企业发展文化战略的一个突破口。古筝是最有前途 的一个产品,要抽调厂里的人力物力重点发展。”他 说 , 现在钢琴热盛行 , 钢琴供不应求,而古筝就是中国 式钢琴,今后一定会像钢琴一样流行起来。他立志要 把“敦煌”古筝打造成为中国的“斯坦威”。 

        王国振的决定很快付诸实施。当时古筝年销量不 到6 000台,企业启动了在河南兰考办新厂的计划。 2000年8月新厂开张,一批优秀员工充实到古筝生产 第一线 , 古筝生产实现了倍增。 

        不出王国振所料,全国很快便出现了学习古筝热 潮,而“敦煌”抢占了先机。一晃19年过去了,如今“敦 煌”古筝的年产量已经达到8万多台,是当年的10多倍, 并且销量占国内专业市场的 90% 以上。 

       王国振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他认为古筝的音质 音色和结构外形还有提升的空间。于是,他每年都安 排乐器改进改良和创新的项目,从细微的改变做起, 让古筝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日积月累,量变就能走 向质变。 

        近年来 ,“敦煌”还先后将漆艺、木雕以及名家书法、绘画等 中国非遗文化和工艺元素嫁接到古筝上,提升了古筝的文化价值和 附加值 , 投入市场后反响很好。2016 年开发的“五行”系列和“四 君子”系列古筝,深受市场欢迎。

        文化 : 营销

        当初,在市场竞争中,有人向王国振提出:为了抢占市场,“敦 煌”不妨降价竞争。王国振却以为,“敦煌”不仅不能降价,还要 适当提价。过去民族乐器制作大多以作坊式的小企业为主,入门的 门槛很低。低价竞争的结果,必然是粗制滥造严重。“敦煌”打文 化牌,就要从高起点再出发。王国振说:我们的定位很明确,“敦煌” 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文化产品,因此必须是精品优品。同时, “敦煌”要以文化传播来推进营销。 

        2001 年 9 月 29 日,就在国庆节前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上 海东方广播电台在鲁迅公园联合举办了一场“千筝和鸣—花好月圆” 中秋文艺晚会。身着印有“敦煌乐器”上衣的上千名演奏者,奏响 了上千台“敦煌”古筝。这一盛大场面震撼了无数观众和游客。此 举不仅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且有效推广了“敦煌”牌民族乐器: “敦煌”乐器非同一般! 

        这是“敦煌”面向社会的一次精彩亮相。此后 ,“敦煌”乐器 每年都有面向社会的各类盛大活动。“敦煌”还参与协办了百余项 全国性及地区性的民族器乐比赛,冠名开展了“敦煌国乐”“敦煌 之夜”“敦煌之声”等各类音乐会 , 为众多的民乐爱好者提供了丰 富多样的展示平台。2017年8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联合主办了“盛 世华筝”首届古筝音乐节。开幕式上,2 520 台敦煌古筝 齐奏《渔舟唱晚》《七子之歌》,成功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些活动告诉社会大众:民族乐器魅力无穷;民族音乐是高雅的, 又是大众的;“敦煌”就是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全力推广者。

        正业 : 专业

        在文化营销中一发不可收的“敦煌”,在2005年又做出了一 个惊人之举。王国振力排众议,从上海音乐学院招聘了优秀毕业生, 成立了“敦煌新语”乐队。这在当时引起业界一片哗然。 

        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王国振说:这正是专业之举。这支乐 队可算是一支音乐轻骑兵,其承担的使命可不轻。王国振要让这支 乐队奏响“敦煌”雅韵,实施他的文化传播和品牌发展的重大战略。 

        十几年过去,如今这支乐队已经升级为“上海馨忆民族室内 乐团”,在国内外演出达 400 余场。乐团的足迹遍及国内 20 多个 城市,乐团还出访了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捷克、 新加坡、日本、韩国等 10 余个国家,登上了“布拉格之春”国际 音乐节、乌兹别克斯坦“东方之韵”国际音乐节等国际大型舞台。 这支队伍对“敦煌”民乐的宣传推广超越了行业、地区和国家的界 限,成为“敦煌”精神和“敦煌”品牌的美丽使者。 

        就在组建乐队的第二年,2006年王国振又有一个创举:上海 民族乐器一厂建立了“敦煌艺术学校”,通过“进社区、进学校、 进家庭、出国门”的方式,推广民乐文化,扩大“敦煌”品牌的影 响力。“敦煌艺术学校”先后在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日本和美国 等国家设立了100多个敦煌音乐教室,普及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 乐。10多年后的今天,民乐的教育和培训已是一片火热,而“敦 煌”早已走在了前面。2016年“敦煌艺术学校”又与民乐新秀合作, 举办了“敦煌国乐”古筝名家研修班、“遇见敦煌”主题活动等, 在民乐师资的教育培训方面开展了新的探索。

厂长王国振(右一)及其他主办方代表

接过证书,见证新吉尼斯世界纪录诞生的历史时刻

        民族 : 国际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王国振一再强调,不光要让中国人 喜爱自己的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也要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 国乐器、欣赏中国民乐。为此,“敦煌”几乎抓住了每一次“与世 界对话”的机会。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上海民族 乐器一厂代表上海市参加“中国故事” 文化展览,在“祥云小屋”内向世界展 示中国丝竹之美。王国振还亲自当起了 解说员,为参观者介绍每一件民族乐器 的来历和制作过程。参观者中有许多外 国政要、运动员及记者,他们为精彩的 乐器和讲解所折服,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并将中国民族乐器视为十大中国元素之 一。在这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敦煌” 又一次亮相:由 64 位姑娘手持“敦煌” 电声二胡,演奏了一曲《北京北京我爱 你》。乐声响彻“鸟巢”, 也响彻了中外 嘉宾的心田。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民族 乐器一厂成为世博会宝钢大舞台“中国 元素”乐坊传习区的承办单位,并参加 了“上海活动周”非遗展示活动,成功 地将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搬上世博舞台,让世界见识了中国传统器 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 上海召开。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邀请,上海民族 乐器一厂再次组织乐器演奏、制作方面的人员赴上海世博中心, 为参加峰会的各国领导以及媒体等进行了为期 3 天的上海民族乐 器制作技艺展演,再度展示了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风釆。 

        这 10 多年来,王国振带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走出国门,远 赴欧美和亚太地区进行乐器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他们持续参加 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乐器展、美国阿纳海姆国际乐器展等国际性展 览;在中国与印尼建交60周年之际参加“印尼中国周”活动; 赴泰国宋卡王子普吉孔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在英国伦敦参加“伦 敦设计节”;赴意大利米兰参加“从上海到米兰”“魅力上海” 城市形象推广活动;等等。为庆贺新加坡华乐团建团10周年和 20 周年,“敦煌”先后两次赴新加坡举办乐器大展和民乐演出, 分别受到时任总统和总理的接见和颁奖。“敦煌”还与德国汉堡 孔子学院达成合作协议,积极开展音乐文化交流活动。 

        “让世界回响炎黄子孙的钟鼓琴瑟之声,让‘敦煌’雅乐永 驻五洲四海蓝色天空。”这正是王国振致力追求的一个梦。在这里, 民族乐器大放异彩,“敦煌”要将中华文化传遍世界。

        大师 : 大师

        无论是文化营销,还是营销文化,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因 此 ,“敦煌”非常重视员工队伍的建设。 

        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无论销售业绩如何高速增长,徐振高、 高占春、张建平这样的乐器制作大师都非常受人尊敬。在这里, 设有一批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敦煌”,大师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通过 实打实的比赛比出来的。在这里,每年都有好几次“敦煌杯”乐 器制作大赛,至今已累计举办了 100 多次。检验匠师们水准的裁 判不是普通人,而是中国一流的民乐演奏家。

         二胡制作大师张建平曾创下连续 9 次获得二胡制作前三甲的 纪录。在考核高级技师时,张建平的一篇论文《简论二胡琴码的 合理使用》引起众多评委的高度关注。 

        由制作师制造高端民族乐器,由演奏师使用、评判和鉴别高 端民族乐器,这真是大师惜大师、英雄惜英雄,演绎出了一段又 一段乐坛佳话。 

        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马晓晖等都用过张建平制作的琴, 而张建平对她们也是知根知底。“闵惠芬晚年的时候力量小了, 所以给她做琴要‘松’一点,但声音不能散;而给马晓晖的琴, 要给她一点张力。” 

        演奏家们也对制作大师们了如指掌。“敦煌”曾经邀请闵惠 芬、吴之珉、唐春贵等名家到厂里来盲评二胡。6把二胡放在一起, 让他们轮流拉琴,结果毎把琴的制作者都被猜对了。“琴就像人 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琴,有不同的性格”,张建平制作的二 胡音色甜美,上下把位通透,尤其受到欢迎。 

        王国振经常对自己的员工说:你们不要小看自己,你们不是 一般的工人,你们是艺人。在国外,一些好的乐器制作师的社会 地位是很高的。他们不属于工人的概念,而是文化人,是艺人, 是匠师,是受尊敬的高端人才。光是意识到这一点还不够,还必 须用文化人、艺人和匠师的要求来改造自己、打造自己,品行修 养技能要全面提升。 

        从 2005 年起,“敦煌”先后引进了 60 多位大学生,作为新 鲜血液充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对提升员工队伍整体水准起了 很好作用。厂里还特意招聘了一批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专门从事产品外观设计,力求把传统和时尚、东方和西方的多种 艺术元素结合起来,打造有独特优势和设计理念的产品。比如结 , 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敦煌”还组织员工去听音乐会、听民乐讲座,提高音乐素 养。2012年,“敦煌”和上海城市剧院共建了国粹民乐演艺基地, 每个月组织员工观看音乐讲座。台上是演奏民乐的名家,台下是制作民族乐器的能工巧匠。台上台下互动共鸣 , 别有一番气象。 

        在“敦煌”,制作工匠还要定期接受乐器美学、机械识图、 音乐常识、工艺制作等理论方面的进修。 

        除此之外,“敦煌”还与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培养了 50 多名民族乐器修造专业学生。他们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 习乐器制造技术。王国振说 :“这是未来一支新生的队伍。”

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

         传承 : 发展

        “敦煌”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影响力上去了 , 但王国振并不滿 足。他认为不但要把企业做好,而且还有责任和义务去承担传承、 弘扬、发展中国器乐文化的重任。 

        2011年5月,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保护与传承的“民族乐 器制作技艺(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5 年 8 月 21 日,由上海文广局主管、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编写的《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成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 

        2016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联 合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在CCTV音乐频道以及上 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上海教育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 教育频道等电视媒体播映,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 年 3 月全国“”期间,上海东方卫视也播映了这部纪录片, 平均每天的收看人数达到 255 万人次之多,平均收视率在各省区 市卫视同时段位列前三。在收视人群中,高学历的年轻观众居然 占到67.8%。这可是一个相当惊人的高占比。这预示着“敦煌” 民乐在年轻人中的巨大影响,也预示着“敦煌”民乐未来持续发 展的巨大潜力。 

        也是在2016年,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开播了《纵横经 典 敦煌国乐》栏目。这档新颖的视听节目邀请了众多的民乐名 家共话中国民乐,既讲历史,又讲现在,还讲未来。一段段生动

有趣的故事,向观众普及推广中国传统又时尚的器乐文化,受到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决策投资拍摄这档节目的正是王国振。 

        除此之外,“敦煌”还编辑出书。有反映古筝文化的《筝艺》, 有反映二胡文化的《弓弦南北》,有反映琵琶文化的《图说琵琶》, 还有古筝、琵琶、二胡、笛箫的使用手册,等等。 

        王国振说,我们每年都要动脑筋,创造新的形式、注入新的 内容,来进一步实施文化营销的策略 , 为提升中国优秀的民族文 化作出贡献。

        成功 : 台阶

        这些年来“敦煌”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可是王国振并不自满, 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只有持续创新 , 才能持续发展。”王国振是这样说的,也 是这样做的。 

        王国振说:民族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我们 不能仅仅限于关注这个行业,要有世界眼光、全球坐标。每年我 们都会去参加一些国际的乐展。这一方面是宣传中华文化,另一 方面是为了观测和把握世界乐器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这些年来,“敦煌”一方面每年推出几十款具有时代特色 和文化价值的新产品,形成仿古版、时尚版、纪念版等系列化产 品;另一方面,在乐器外观设计上,嫁接了竹刻留青、珐琅、漆画、 贝雕、木雕等传统经典工艺和元素,让民族乐器实现华丽转变。 

        这时候,“敦煌”就不再是简单的演奏产品,而是地地道 道的文化产品了。由于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其附加价值也大为 不同,有些成为收藏艺术品。为世博会特制的琵琶当年售价是 2 万元,而今出价 20 万元也不一定能买到。既有优秀声学品质又 兼备精美工艺的乐器越来越受到收藏界的青睐。 

        2014 年 4 月,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 的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在上海文化广场隆重上演。演奏 家手中的仿敦煌壁画乐器便是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发制作的。 全套乐器共有60余款80余件,件件 都是精品珍品。这批古韵悠长的仿古 乐器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2016年10月,王国振又别出心 裁,一改过去新产品发布会的形式, 为客户和观众献上一台精彩的“敦煌 之夜—泱泱国风”音乐会。 民族乐团的著名演奏家赵聪、唐峰、 魏育茹等运用“敦煌”新品乐器为大 家献上精彩表演。这种生动实在的产 品推广不仅展现了“敦煌”乐器的美 妙,而且体现了“敦煌”人的自信和 自豪。 

        王国振一再强调,企业家必须有 世界眼光、全球坐标,始终保持清醒 头脑,善于寻找自己的差距,把每一 次的成功都看作是一个新的台阶。企 业的使命就是从一个台阶登上另一个 台阶 , 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 图:旻  一)

2017年8月14日,第三届“敦煌杯”

中国琵琶艺术菁英展演开幕式举行




《上海轻工业》杂志社公众微信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