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敦煌飞天—创意期:漫天飞舞漫天花(北周、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飞翔的乐舞

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洛阳伽蓝记》


汉语“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飞天是造型艺术,他的形象源自古老的印度神话,为婆罗门教中的二位小天神“乾达婆”和“紧那罗”。天,在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汉译,用“飞天”这两个字是很贴切的,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人和礼佛、舞乐的天人。乾达婆和紧那罗是能歌善舞的天人,后来成为侍奉供养佛的小神灵,司音乐、散花和礼拜之职。每当佛讲经说法之时,以及最后佛涅槃之时,他们都凌空飞舞,奏乐散花。


按所示,飞天的职能有三:一是礼拜供奉,表现形式为双手合十,或双手捧花果奉献;二为散花施香,表现形式为手托花盘、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三为歌舞伎乐,表现形式为手持各种乐器,演奏、舞蹈。根据这三项职能,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一个毫无情节可言的题材表现得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


飞天的造型传入中国,有个很重要的发展,那就是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它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内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衍变和发展,日渐完美,形成了中国化的造型。原来印度的飞天持乐器的形象非常少,而伎乐飞天在敦煌石窟已成为主题;原来印度飞天的动态都出自印度的舞蹈,而中国的飞天,从舞姿、服饰等特点看,则受到当时中国社会舞蹈的影响。


敦煌石窟以莫高窟为主,包括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堪称中国飞天图像荟萃之地。据统计,仅莫高窟就有二百七十多个洞窟绘有飞天四千五百身之多,加上其余石窟,飞天近六千身。从敦煌飞天的造型衍变、时代特征以及技法特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一、早期(北凉、北魏、西魏)为模仿萌发期;

二、中期(北周、隋)为转型创意期;

三、盛期(初盛唐、中晚唐、五代)为定型鼎盛期;

四、晚期(宋、西夏、元)为程序化衰落期;


飞天是天宫的精灵,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间最善良、最美丽的形象,使人觉得亲切并产生佑护感。飞天的美学基调是健康的,表达的是升腾、开朗、乐观的情趣,这也正是飞天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将陆续撷取出敦煌石窟艺术中各个时期经典的飞天图像,以飨读者。


创意期:漫天飞舞漫天花

北周、隋(公元557-618年)


北周和隋代立朝的时代虽然短暂,但开凿的洞窟却不少,特别是壁画的艺术表现力十分突出,而且很有特色。飞天的表现尤其不同凡响,可以说敦煌北周、隋代的飞天极具想象力和艺术魅力,它是飞天艺术的高峰,是早期飞天的终结,盛唐飞天的前奏。


北周时期的飞天绘制有其规定的位置。除佛龛内外,环绕四壁也出现了大量的伎乐飞天,形成《妙法莲华经》所描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俱起,雨诸天花”的欢乐景象。


隋代的飞天,无论在洞窟布局和绘制技法上都发生了变化,它已完全摆脱了西域画风的影响,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表现形式多样,热烈而绚丽。自隋代起,飞天被描绘成妩媚、娟秀的少女或贵妇,女性特征明显,且随着社会的开放,形成了袒胸露背、赤足、丰腴健美的形象。这种世俗化的转变,使敦煌石窟成为具有时代风尚的画廊。


创意期的飞天艺术处于转型阶段。


伎乐飞天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南壁

一排伎乐飞天,头戴花冠,面部、胸部、腹部、肘关节晕染形成圆圈结构,头光、衣裙用四种颜色间隔排列,演奏琵琶、箜篌、横笛和腰鼓,气氛热烈。



天宫伎乐飞天

北周 莫高窟第290窟 北壁上部

四壁上部画有红、白、蓝、黑、绿五色天宫栏墙纹,伎乐飞天在天宫栏墙上飞翔。飞天面相清瘦,束发无冠,着汉式大袍,飞翔中变换各种姿态,表现出妙趣横生的演奏场面。



拈花飞天

北周 莫高窟第296窟 窟顶北披

飞天发束巾带高耸,长眉细眼,双手拈花,上身着有领小袄,下着长裙,身后的尖角飘巾逶迤空中。同类描绘还见之于魏晋墓壁画,其人物造型脱胎自中原少女形象。



佛背光飞天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西壁龛顶

在佛的火焰纹背光上侧,一身飞天从天而降,面相丰圆,长眉大眼,袒裸上身,着长裙。面部晕染有西域画法特征。



伎乐飞天

北周 莫高窟第299窟 窟顶北坡

飞天梳高髻,身着右袒半袖小襦,束裙围,着宽裙,宽肩短腿,吹奏排箫、横笛、竖笛,姿态自然。面部用中原式晕染法晕染而成,两颊的两团红色似花脸状。



持花双飞天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窟顶

飞天面相丰圆,身形壮硕,一身双手持花,回首横向飞动,另一身与之相望,挥动双手下飞,动作豪放。



平棋飞天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窟顶

在上方平棋的外岔角处绘有四身飞天,而下方平棋的相同位置,四身飞天则着长裙。飞天在三角形空间里做各种舞姿。线描技法纯熟,人物造型准确。方井心的莲花水池中画有旋涡纹,从中可看出勾线的功力。



飞天与飞鸟

北周 莫高窟428窟 前室人字坡

在莲花丛中画有飞天,头梳双髻,手持内盛莲蕾的花钵,穿中原式大袍,巾带似羽毛,身旁一长尾鸟随其飞翔,有空间运动感。



琵琶伎乐飞天

隋 莫高窟第276窟 窟顶北坡

飞天有胡须,束发髻巾呈花瓣状在一排伎乐飞天中有意安排背身演奏的形式,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



乘象入胎中的飞天

隋 莫高窟第280窟 西壁龛上

在佛传故事“乘象入胎”中,太子着菩萨装乘象奔驰而至,前方有伎乐引导,象蹄由飞天抬举,腾云驾雾。此处飞天仅着短裙,举双手如力士,是飞天的另一种形象。


夜半逾城中的飞天

隋 莫高窟第397窟 西壁龛南侧

佛传故事“夜半逾城”中说,悉达多太子夜半骑马飞越出城,入林修行,前有飞天引导,后有天女奏乐,下有天神似的飞天托着马蹄飞行。画面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很富浪漫色彩。


乘象入胎中的飞天

隋 莫高窟第397窟 西壁龛北侧

此图与前图相对称。佛传故事“乘象入胎”说的是摩耶夫人梦见太子乘白象投胎,醒来后遂感孕。画面为太子乘象飞驰而来,有乐队、飞天、天神相簇拥。


佛宝盖飞天

隋 莫高窟第401窟 北壁龛顶

佛宝盖后的花树枝繁叶茂,飞天双手托莲花飞翔、赭红色地衬托着白云绿叶,分外鲜明。

飞天与祥禽瑞兽

隋 莫高窟第401窟 窟顶

藻井中心为大莲花,四周画有飞天、凤凰、玄鸟、迦陵频伽鸟、翼马环绕飞翔,井心外有新奇的禽鸟连珠纹边饰。飞天持乐器与鸟兽齐歌,寓意吉祥,有民间装饰趣味。色调以石绿为底色中间加有金色,清新而华丽。

伎乐飞天

隋 莫高窟第401窟 西壁龛内

在东王公(一说为帝释天)的龙车下方,有伎乐飞天奏乐相随,一持腰鼓,一抱琵琶,一吹横笛,或侧身,或转身飞翔,造型别致,动感十足。反映出当时道释合一的信仰状况。

散花飞天

隋 莫高窟第419窟 龛内

飞天闻佛说法,手持大莲花飞舞供养。上一身急速下降,回首向佛,体态优雅。下两身持莲花飞向菩萨,姿势生动。飘带画法颇有特色,末端回勾,表现出流动中的力量感。


东王公赴会中的飞天

隋 莫高窟第423窟 窟顶 北侧

东王公(一说为帝释天)乘四龙车赴会,有飞天持香炉、花瓶和花盘前呼后拥而来,场面生动壮观。以白为底色,衬以青绿、土红和黑色,色彩丰富而素雅。


西王母赴会中的飞天

隋 莫高窟第423窟 窟顶南侧

西王母(一说为帝释天妃)乘四凤辇,旌旗飞扬,左右有飞天簇拥,捧花盘散花,气氛热烈。


蓝天双鬟飞天

隋 莫高窟第404窟 北壁

天宫栏墙上飞翔的飞天如世俗伎乐少女,梳双髻云鬟,削肩娟美,着土红和黑色长裙在蔚蓝色天空中飞翔,一回身吹笙,一双手捧鲜花和花盘。天空蓝色由下至上逐渐晕染加深,有真实感,这种画法十分少见。


童子飞天

隋 莫高窟第398窟 西壁龛内

飞天光头,长眉大眼,右袒,穿宽袖大袍,右手持长柄香炉,左手持钵。画面以红色为底,浓艳厚重,增强了装饰性。


天宫伎乐飞天

隋 莫高窟第390窟 北壁

在说法图和天宫栏墙之上画有飞天绕窟飞翔,有的散花,有的演奏琵琶、排箫。色彩淡雅,以青绿、灰、黑、土红为主色,画面清新爽目。


童子飞天

隋 莫高窟第398窟 北壁

飞天光头,为童子相,彩云在身下飘动,空中降下天花。头大身短,具有隋代造型特点。


说法图中的飞天

隋 莫高窟第313窟 南壁

在弥勒说法图上绘的飞天,从天而降,赴会听法,或手托莲花,或手握飘带。空中有莲花点缀。素白色作底,赭红为主色调,加少量石绿,色调清新,简洁大方。




文字根据《敦煌石窟全集:飞天画卷》改编,图片来源于敦煌研究院。版权归属敦煌研究院,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敦煌研究院网站 http://www.dha.ac.cn/ 和官方微信、微博。联系电话:0937-8869852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