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陈美兰杜如松杜竹松婺剧音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昨天晚上,浙江省婺韵乐团戏曲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花头台》、《我祖上》、《三五七》、《手心手背》、《朔风吹》《春秋亭》、《打虎上山》、《女儿情》、《走青山》、《浪迹天涯》、《二凡新韵》等11个节目精彩纷呈。我有幸欣赏了这台高水平的演出,兴奋之余,特将我们东阳老乡演出的三个婺剧音乐节目汇编一起,跟大家共同分享。



一、陈美兰演唱《我祖上》


  陈美兰,1964年9月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带头人,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戏剧促进会副会长、国家级非遗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十八大”代表。,荣获第六届、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第十届、第十四届中华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浙江省特级专家等诸多荣誉。



  婺剧唱段《我祖上》,选自婺剧徽戏《穆桂英》,说的是穆桂英携降龙木来到宋营,向杨元帅、佘太君、八贤爷为杨宗保说情时,举古论今,据理力争,以理服人的表达。曲调前段用朗朗上口的“女工西皮”,华丽流畅;后段则是娓娓道来的“慢都子”,咬字行腔似唱似念,一字一音,展现了传统唱段的特有魅力。请看视频:



二、杜如松笛子独奏《三五七》


  杜如松,196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任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国乐系主任,著名笛子演奏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承艺术大师、“江南笛王”赵松庭先生。



  “三五七”是婺剧乱弹声腔中的主要唱调之一,因其上句为三字加五字,下句为七字而得名,素以优美、抒情著称。江南笛王赵松庭先生于1957年以这一唱调为素材,创作了享誉中外的同名笛子独奏曲。赵先生在演奏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循环换气法,使该曲头尾两段散板的拖长音和一连串旋律,仿佛只是由一口气吹出,令人惊诧,音乐效果极具冲击力。

  如今,赵松庭先生嫡传弟子杜如松,吹奏这一浙派名曲已是炉火纯青、信手拈来。在他行云流水般的演奏中,戏曲音乐的深厚底蕴和竹笛艺术的高超技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请看视频:



三、杜竹松唢呐独奏《二凡新韵》


  杜竹松,1965年出生于浙江东阳,杜如松的胞弟。著名唢呐演奏家、指挥家,国家一级演奏员。现任浙江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器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1996年至今,曾先后代表中国赴美国、日本、奥地利、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埃及等亚欧非20多个国家的国际音乐节演出,获得国际音乐同行的一致好评。2006年10月,。。随后应邀赴斯坦福、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世界著名大学巡回演出及介绍中国音乐。



  “二凡”为婺剧乱弹的主干唱调,多用于叙事性表演和激动情绪的表达。杜竹松以这一特色唱腔为素材,创作了唢呐独奏与乐队协奏的同名器乐曲。他演奏起来气势壮阔、大开大阖,既激昂悲壮,又儿女情长,情感表达的层次十分丰富。他还用乐器模拟人声,惟妙惟肖,堪称一绝!请看视频: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