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琴声,情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高韶青在加拿大总督就职典礼上演奏《万马奔腾》





他是第一位把

爵士乐、摇滚乐、环境音乐、中东音乐、印度音乐、南美音乐

及乡村音乐等介绍给二胡音乐的音乐人,

真正把二胡推向了"世界音乐"。

他的音乐启发了中国音乐的新潮流新民乐。




被公认为对中国音乐现代化有巨大影响的艺术家,

他把世界各地的音乐精华融入二胡当中,

这是首创之举。

他谱写出一批受到年轻一代热烈追捧的作品。

这些散发出浓郁绚丽的时代气息的作品,

引发了新民乐的诞生,彰显了高韶青移植乐曲,

革新乐器,中西结合的艺术追求个性和风格。





高韶青艺术历程

1967年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
197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专修二胡并开始学习钢琴。
1982年,获上海少年民乐独奏比赛第一名、全国少年民乐独奏比赛第一名、全国少年民乐独奏比赛银盾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纪念刘天华先生演奏比赛优异奖,同年开始学习作曲。
1984年,随中国上海音乐家小组,包括著名钢琴家李名强和小提琴家俞丽拿等,到加拿大访问演出,并担任二胡独奏;同年获上海音乐学院特别嘉奖令。
1985年,获北京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及自选曲目、指定曲目两个最佳演奏奖,上海文学艺术家联合会颁发的“音乐表演艺术奖”,同年以优异成绩获特许免考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攻读学士学位。
1988年,提前一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应邀到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独奏演员;到北京后,组织了“红枫叶”摇滚乐队和“雪人”流行乐队。
1991年,考入加拿大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开始进修钢琴和声乐;同年成立Inner Pulse流行乐队。
1993年,被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聘为历史上第一位教授中国民族乐器的教师,使二胡教学被设为正式的专业课程;同年举办第一次二胡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
1994年,应邀与多伦多Esprit交响乐团合作第二次音乐会。
1995年,应邀与密西沙加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二胡协奏曲,并和俄国钢琴家举行联合音乐会。
1997年,高韶青因在美剧《泰星来客》中的二胡配乐,获得“艾美奖”提名。
2006年,他参与作曲并演奏的电影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2010年,他参与作曲并演奏的另一部电影纪录片《仇岗卫士》再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







高韶青艺术成就



一、移植乐曲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各色各样音乐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古典乐,爵士乐,乡村音乐,印度音乐……这些新鲜的流行音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给人从未有过的感官刺激,瞬间变成音乐文化的主流,受到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追捧,以至于民族音乐渐渐失去了主流的位置。二胡音乐也一样,传统曲目尽管旋律优美,已经形成听觉习惯,但在奔放、刺激、富有新鲜感的“西乐”挑战面前,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耳朵需求,已有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尴尬。高韶青也许这方面体会特别深刻,忧患尤其强烈。


他曾与许多著名交响乐团合作,其中包括巴伐利亚交响乐团、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法国Lille交响乐团、加拿大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交响乐团、台湾国家国乐团等。他的二胡演奏更被许多好莱坞电影及电视所录制,其中他演奏的收视率极高的科幻电视连续片《泰星来客》被提名Emmy大奖的最佳主题音乐奖。这些艺术人生经历,使高韶青在二胡乐曲创作方面“知己知彼”,为“移植乐曲”积累了的“资源”,形成了思想,萌动起创作的激情。


移植是指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高韶青移植乐曲是指将西洋乐器演奏的乐曲进行民乐化创作,使其成为适应二胡演奏的独奏曲,丰富和发展二胡音乐。1985年,高韶青首次将萨拉萨蒂的超高难度的小提琴独奏曲《卡门主题幻想曲》成功移植并在北京全国二胡邀请赛上以此曲一举获得一等奖,从而激起了二胡演奏者们的兴趣,由此出现了之后的移植浪潮,之后众多二胡演奏者开始用二胡来演奏大量小提琴高难度曲目,如《流浪者之歌》《引子与回旋》《查尔达斯》等等。由于小提琴有四根线,而二胡只有两根弦,所以大大增加了移植曲的难度,对高把位、升降音、快速转调、快速换把的训练,使得二胡演奏技巧提高到了崭新的层面,各大音乐院校的学生也竞相学习移植曲目,国内各大二胡比赛中,以移植曲目参赛的选手也越来越多。


但是随着这股“移植风”愈演愈烈,质疑声也不断增多。目前二胡中的移植乐曲已经在二胡音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二胡艺术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二胡曲目和音乐风格,提高了二胡的演奏技巧,而且还将二胡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促进了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移植曲目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令人担忧一方面,如传统民族特色迷失,重技轻艺等一系列问题。二胡终归是“走心”的民族乐器,其最宝贵之处,正在于表现特有的民族韵味和民族精神。用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去演绎西方的小提琴的曲子,根本无法变现曲子真正的内涵,可听性不强,就好比用筷子去吃西餐,总让人感觉不伦不类,无论怎么模仿都是“赝品”总是无法超过“原版”。




二、创新乐器


二胡是民族乐器中,最接近人声的乐器。随着二胡走向世界,地域性开始转变,渐渐登上世界性的舞台,对世界音乐界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由中国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该曲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苦难的深厚沉淀融入曲中,当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此曲以后,感动的双膝跪地,泪流满面,称此曲应当跪下来倾听。可见二胡对世界音乐界的影响之大。


二胡走上世界舞台,登上大雅之堂,其本身的不足也渐渐凸显出来。一是出音量偏弱,二胡在与交响乐或者和流行乐队同台演出的情况下,声音往往被所掩盖,从而影响效果。二是调音费劲,在演出时调音,由于工艺的问题,转轴非常吃力,在演出时往往困扰着二胡演奏家们。三是特定的曲子需要特定的二胡,演奏家在演奏《长城随想曲》时会用专门的“长城琴”,在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则会使用“二泉琴”,从而提高了成本。四是蛇皮的保养,常用的二胡琴筒一般都蒙蟒蛇皮,依靠蟒蛇皮产生共鸣,刚蒙上蛇皮的二胡往往会出现声音比较躁或者伴有杂音等现象,需要拉上几个月让蛇皮习惯二胡的振动,声音才会渐渐变好,蛇皮也是最难保养的,它会随着周围湿度和温度变化扩张和收缩,不能放在过热的地方也不能放在过于潮湿的地方,否则对音色印象很大。


高韶青根据二胡诸如此类的问题,革新乐器,创造了“韶琴”,解决了这些问题。在音量方面,高韶青将琴筒改造成后半部向上弯曲,从而使原先的出音口往后改变为往上出音,由此增加了三分之一音量,更改变了二胡泛音率,使二胡高把位的音量也增强,出音口的改变使得声音朝上走,到音乐厅天花板,然后反射给观众,琴筒后部的开口如果取下,则又可恢复传统二胡功用,此番改变不仅使二胡音量效果提升,而却使得二胡能够更好的融入乐队,音桶发声结构性的改变,共鸣箱音量扩大,在音乐厅可以不用扩音器这一点使这种两根弦一个弓的乐器真正意义上从街头演奏走到音乐厅里演奏;在传统二胡木质调音轴的改进方面,将普通二胡的调音木质转轴改成用吉他的定音转轴,以现代高精密齿轮轴,精准度高且不跑弦,无论大幅度调音还是微调都又精又准不跑音;最后针对演奏家在演奏不同曲目用不同调的二胡的情况,韶琴采用了活动千斤的模式,演奏者可以根据手的大小和调的转换来定千斤的位置,故在一把二胡上就可以完成所有二胡曲,若将千斤调至最顶端,则定位为“GD”,更是拓宽了音域。尤其是高韶青用他的“韶琴”做到了“一胡多用”的效果;此外,高韶青还将传统的琴筒蒙蛇皮替代为特制人造皮,不受气候影响,声音比传统二胡更加响亮,而且非常环保,降低二胡制造成本,更附加了一点人声喉音的音色。


高韶青花了两年时间,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并在2013年用“韶琴”将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完美演绎,难度之大,听者无不赞叹。早在1988年,他就创建的“红枫叶”摇滚乐队和“雪人”流行乐队,如今,他又首创了二胡电声乐队,将韶胡插电改为“电声二胡”其声极度接近电吉他。所演之处均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人们被他们的创造力所折服。称他为当今最优秀的,最创新的二胡大师之一,对中国音乐现代化有巨大的影响艺术家。有网友评论到:“看看韶琴,听听韶琴,拉拉韶琴,才知道什么是创新,时代在呼唤什么,什么是划时代的创新”!



三、中西结合


二十纪初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一曲《二泉映月》,让二胡大放异彩,走进千家万户,享誉全球乐坛。到了50年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二胡演奏艺术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如《战马奔腾》(陈耀星曲)《新婚别》(闵惠芬曲)。因此,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曲目,推动了二胡演奏技法的不断改进,同时,二胡成为单独的专业走进高等音乐院校。如今,以高韶青为代表的新潮二胡作曲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潮流,不仅移植二胡乐曲,而且借用爵士乐的演奏风格,改编民歌、民间戏曲,使二胡乐曲的创作在中西结合的道路上更加多姿多彩,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中西结合,以中为本,洋为中用,这是高韶青二胡音乐创作和移植,乐器革新和改进的基本理念。他始终走在创作的最前沿,是二胡乐曲移植的第一人。他在民乐的氧吧中成长,在西乐的熏陶中成熟。他没有一味地追求西化,移植乐曲,而是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将西乐民乐化,适合二胡演奏特色之张扬,同时,将二胡乐器改进和革新,使西洋乐器多弦表达的乐曲情感在二胡的两根弦上也能得到完美的绽放,具有同样的效果。


高韶青的代表作二号《蒙风》,无论从创作手法,创作思路,创作风格上来看,无不映射出他作为常年在国外生活的二胡演奏家,仍然扎根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并且吸取西方音乐的精华,为二胡所想,为二胡所用,以自己的“二胡心”为现代二胡的发展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二号《蒙风》,是他创作理念表现的代表作,立足于民族传统的旋律,借鉴运用北美爵士、布鲁士节奏、欧美舞曲节奏、以及大河之舞的节奏特点,开头以八分音符为基础的附点节奏,并且加上 “>”重弓符号。将弓强顿,切分强烈的爵士节奏型给人从所未有的听觉冲击,突出音坚强有力,这种创新风格富有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给人从未有过的听觉冲击。慢板部分借鉴了内蒙古马头琴的演奏宽广、悠长辽阔风格,开头以简单的民族五声调式主旋律“拉哆来咪”被巧妙运用,以一问一答,对话的形式,塑造出一副美丽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之后又运用泛音技巧并借鉴了小提琴快速连续的十四连音和十六连音的高难度技巧突出主旋律,高潮部分高韶青开创性地将二胡弓杆贴弦演奏并与爵士乐一三拍强二四拍弱的的强烈节奏感相融合。最后由F调转为D调以相同节奏型呼应开头,并且借鉴小提琴的音型走向在快速动感的音符中结束。


除了《蒙风》,高韶青的其他作品如《思乡》《炫动》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奏出了这个时代的音乐,值得一提的是,和单纯的移植不同,在高韶青创作的乐曲中不管如何炫技,从中都可以从炫技的背后闻到从民族的土壤中散发出来的馨香,可以说是完美的“中西结合”的佳作。


高韶青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洋为中用,移植乐曲,革新乐器,突破思维定势,从众人司空见惯的民乐创作和演奏的一般规律中,发现了“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就是西洋乐器多弦演奏的乐曲同样可以在二胡的两根弦上尽情地绽放,历史悠久的传统二胡同样可以革新和改进,使其与时俱进满足听众不断提高的欣赏需求。这个“不一般”,就是艺术家不同于一般人的悟性特质之所在,就是高韶青之所以是二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的理由之所在。


文章摘自:周相宇 《二胡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谈高韶青的二胡艺术》,版权归作者所有。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服务电话:010—63898863

邮箱:rmyishujia@163.com

《人民艺术家》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