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华韵楚风”武汉音乐学院原创作品音乐会隆重上演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0月26日晚,武汉音乐学院应邀参加国家大剧院第九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隆重上演了“华韵楚风”(三)——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作品音乐会这是武汉音乐学院继2010年、2014年两度应邀参加 “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之后第三次登台国家大剧院,赢得在京艺术专家、学者和各界观众的热烈赞赏。


    音乐会曲目包括:武汉音乐学院近期委约著名作曲家创作的《赤壁怀古》(二胡协奏曲,关迺忠曲)


《琴台之音》(古筝协奏曲,刘长远曲)


《知音组曲》(雷子明词 方石曲)等湖北题材音乐新作


同时撷选了《第二交响曲• 献给人类文明的开拓者》(钟信明曲)


《火天堂》(小提琴与乐队,赵曦曲)等部分优秀作品


由东方交响乐团


东方之声合唱团


著名指挥家、湖北省政府“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彭家鹏


著名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理论家胡志平


著名古筝演奏家高雁,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湖北省政府“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贺磊明,女高音歌唱家余翌子,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肖菲联袂演出。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表示,该院的音乐创作一直以来注重“对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与传统文化思想的表现”,这其中必然包含楚文化与楚地音乐素材的内容。“湖北主题”一直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家们青睐和重视的题材分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内容上的“湖北题材”,二是主题素材上的“湖北音调”。就湖北而言,西有大巴山,东有大别山,北有神农架,南有武陵山,中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更有绵延万里穿省而过的长江黄金水道,这些为武汉音乐学院的师生体验生活、收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典湖北主题交响音乐创作有谢功成教授的交响大合唱《长江抒情诗》,王义平教授的交响组曲《长江三峡素描》,钟信明教授的系列作品:交响组曲《长江画页》、笛子协奏曲《巴楚行》、小提琴协奏曲《乡情》等。还有匡学飞的《水乡谣》(艺术歌曲)、《故乡》(二胡独奏),陈国权的《送行》(小提琴独奏),周振锡《双撇笋》(钢琴独奏)、彭志敏的《山民印象》(钢琴三重奏)等一批从楚地音乐素材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的室内乐作品。


    21世纪以来的创作中,使用湖北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戏曲音乐素材(如汉剧、楚剧)的作品有——刘健《三峡叙事》(二胡协奏曲)、黄汛舫《工尺谱游戏》(无伴奏女声合唱)、赵曦《土家风情二则》(民族管弦乐)、赵曦《雨宴》(民族室内乐)、龚华华《楚俏》(民族室内乐)、吴霜《角儿》(二胡与室内乐队)等。


 
   2014年,作为“2014武汉国际音乐节”的核心项目,卢森堡小交响乐团向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下文简称“中心”)音乐创作团队成员委约了6部“湖北题材”的新作品,并在音乐节期间成功首演。这些作品凝练了湖北地方特色与优势,将‘编钟之乡’、‘知音故里’、‘白云黄鹤’、‘万里长江’和‘江汉平原’作为音乐创作的源泉和主题,并以该主题延伸出的,包括不同的荆楚文化符号与内在的文化精神为创作题材。


  黄汛舫《天壇》(编钟与室内乐队)灵感源自对曾侯乙编钟给予的文化启示和古乐今用的长期思考:即精美恢弘的架构规模仿佛先祖崇尚至大、至圣的见证,题材内容源自对先民敬神祭天仪式的遐想。作品借助编钟音乐厅的建筑特色与曾侯乙编钟的特殊音质以及管弦乐队音响等因素进行了融合配置,试图营造一个回归圣洁、敬畏天道、人神合一的音乐氛围。

       赵曦《奔流》(竹笛与室内乐队)以孕育出庞大而丰富,多层次、多维度的长江文化的长江为着眼点。楚文化作为长江文化的主体之一,他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不断开拓与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进取、创新和开放精神。

      章琼《香溪》(小提琴与室内乐队)以流行于鄂西一带的采茶山歌原始素材为基础。作品试图描绘中国西汉美女王昭君的传奇事迹,并着力表达了作者对她人生经历的敬佩与无限惋惜之情。

    龚华华《楚俏II》(竹笛与室内乐队使用湖北民间音乐因素,结合虚实相间的多变音响,试图刻画出想象中古楚国的秀美以及楚人舞姿的俏丽与婀娜。

   丁冰《荆楚画页》(室内乐队)以湖北江陵赶五句子山歌《喊我的情郎吃火烧》及马山民歌《喇叭调》为素材,试图刻画楚地自然、和谐的民风、民俗、民情。

     吴霜《角儿》(二胡与室内乐队)使用汉剧中的唱腔、音调元素,以一位汉剧名角从衰败到重返舞台的过程作为结构组织方式,影射及描绘楚地特有的戏曲艺术门类——汉剧的变迁及其人们对复兴汉剧艺术的美好愿景。

       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创作中也有使用其他民族音乐素材的——如刘健《风的回声》(为十六支大竹笛而作)中使用的“满族”民歌、冯坚《灵魂像风》(女高音与电子音乐)中使用的“藏族”民歌、赵曦《葳蕤》中使用的“布依族”民歌音列、赵曦《火天堂》(小提琴与乐队)中使用的“锡伯族”民歌等。

       还有部分作品选择了更宽泛的“民族性”概念,引用了“世界民族音乐”素材。如,刘健《天堂》(小提琴与钢琴)中对印度音调的使用、赵曦《葳蕤》中对泛东南亚音调的运用、罗林卡《夜歌》(无伴奏女声合唱)中对罗马尼亚民歌音调的运用等。而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作品题材、内容的选择上:一是对中国古代诗词意境的表现,如赵曦《葳蕤》对古诗词中关于春天万物苏醒、欣欣向荣、日渐繁盛的过程的描写;一是对传统文化或思想的表达。

如刘健《四境》(大提琴、钢琴与马林巴)中对生命“轮回”中“生”、“临终”、“死”、“转世”四种状态的描述,体现了生命诞生与逐渐成熟的力量,生存奋斗的喧嚣与躁动,临终的解脱与死的宁静;黄汛舫《剑》(小提琴与钢琴)将小提琴绚丽多姿的弓法对应中国武术——剑术中炫目的招式,刻画出特立独行的音乐形象;刘健《面具》(为中提琴和四件弦乐器而作)中对中国巫文化中似颠似狂行为中体现出的张扬个性及超越世俗的通灵状态的表现。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