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杨雪:富于草原特色的二胡曲 地域特色和技巧表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再谈谈我国北方地区地域色彩比较浓郁第三类二胡曲的类别——富于草原特色的二胡曲。

目前,我国这类二胡曲比较丰富,略举几例,可见一斑,如曾寻的《拉骆驼》、朴东生《草原上》、黄海怀《赛马》、刘长福《草原新牧民》、王国潼、李秀琪《奔驰在千里草原》、夏中汤《马头琴之歌》和刘明源先生的《草原》等,这类乐曲给人感觉是寥廓、绵邈、苍莽,天高地远,蓝天白云,广袤无垠。所以在演奏时,要调动一切二胡演奏技巧,营造这种特点,我们能否像司空图所说,能够突出此类曲子的“味外之诣”“韵外之致”,能否在听众心中营造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仅以《拉骆驼》为例,作一说明。

此曲创作于五十年代,曾风行一时,深受广大二胡爱好者欢迎。乐曲勾勒一幅完整的驼队,青庐、秋霜、骆铃的草原行旅图,营造一种淡远,清悠的意境,仿佛一行驼队从远处逶迤而来,驼铃曼响,在萧瑟的秋寒笼罩之下,又慢慢从我们目光之中,摇曳而去,一直淡出我们的视线……一行意味深长的驼印,从乐谱一直延深在我们心灵的深处……。

我们在实际演奏时为了表现乐曲这种意象的由浅人——浓重一一淡出的线性的变化过程,为了表现内蒙特有的原汁原味的草原风味,除了在演奏时应注意运弓的力度变化外,还对乐曲一开始的第一乐段和最后结束的第四乐段中的乐句中反复在出现的“6”的演奏作了一些处理,无名指触弦面应大一些,按指轻浮于弦上,若实若虚,连续回滑,奏至“3”,弓子拉距应加长,力度应轻,奏出清远空灵的泛音效果。在奏“3?5”时,右手采用幅度较大的滚动揉弦方法,如果说在实际演奏中应注意动静虚实变化的话,那么这个切分音,应在“虚”和“实”的对比层面上,奏出较“实”的效果,应处理得较凝重、营造出怀远的意蕴。

对于第二乐段的慢板,应表现出自由,开朗,辽阔的效果,应采用一连串的五度和三度颤音技巧,我们知道二胡曲一般采用都是大二度或小二度颤音,像此曲一连串的五度和三度颤音的使用,是很罕见的,这主要是借鉴了马头琴的演奏方法,这不仅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对意境的营造,地域特色的表现都是异常重要的。

另外像二胡曲《马头琴之歌》,采用了同音换指兼颤音的演奏,一连串颤音连续出现,还有散板段落重复音型的反复出现等,这都是典型借鉴和移植马头琴的传统演奏方法,在二胡演奏中的成功运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