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华阴老腔炸裂屏幕!让崔健炸了让谭维维哭了,这款陕西摇滚一夜红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悦U”可以订阅哦
悦U,为你而悦


古老的摇滚和现代摇滚碰撞啥后果

真的听炸了……

前晚,歌手谭维维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节目中,一首摇滚与华阴老腔融合的新歌《给你一点颜色》不仅令所有听众都傻了眼,刘欢、崔健两位音乐大咖也直接目瞪口呆,现场深表敬意。而这首歌也刷爆了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网友们惊叹并好奇华阴老腔是怎么跟摇滚融合到一起的?


不信你就感受下↓↓



谭维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摇滚  

   谭维维用震撼的表演将华阴老腔与摇滚唱出了火花。在演唱《给你一点颜色》时,谭维维刚一开口:“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崔健、刘欢等推荐人瞬间被这种质朴的音乐震撼。


   节目视频上线6小时后,就获得了近200万次的点击率。有网友说:“近一年来都不看综艺节目了,看到朋友圈转发点进去之后,看得泪流满面,真正用心做音乐是可以体会到的,不管是摇滚还是华阴老腔。”谭维维也发朋友圈说:“谢谢大家为我刷屏,真的要感谢这些民间老艺术家,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创意和作品。”


   说到和老腔的合作,谭维维说,就是想找到一种充满摇滚气息的民间音乐元素,“我希望寻找到一些中国特别民间的或者是更久远的音乐元素,但它必须是充满着摇滚气息的。想到这儿,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华阴老腔,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摇滚”。


   谭维维说也从老腔艺人们身上感受到了很多音乐之外的东西,“他们每一遍演出都是满怀百分之百的激情,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新一代的音乐人都应该感受一下。五个老爷子每次不管几点钟排练都是神采奕奕的,他们可能有皱纹了,头发花白,但他们的心是非常年轻的,真的像给了我一鞭子。我觉得这样的民间艺术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已经超乎了音乐。”


小伙伴们也受不鸟了

@Musiclifebetter:太震撼…


@小熊猫王大海:谭维维这期的华阴老腔……太


@MH秀才:有生之年能感受到这么NB的音乐,真是荣幸之至!戏曲与摇滚的结合,农村与城市的结合,艺术与生命的结合。最纯粹的音乐,正儿八经的摇滚,结结实实的陕西味道。感谢谭维维,感谢崔健,感谢中国之星!


@换个名字找点新鲜感:白鹿原里出现过一段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电影挺失望,但是这段老腔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很震撼,原来以为是秦腔,还问过小杰同学,可是听了秦腔觉得不太对,现在才知道这叫华阴老腔。民族的好东西该让更多人知道。谭维维你是个好歌手。


@神兜兜jim:从来不喜欢谭维维,但必须说这是世界级的华阴老腔。可以抵挡城市雾霾的来自黄土地的震撼!


华阴老腔是啥咧?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县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汉族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华阴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看看“老腔”张喜民的故事

张家皮影戏是“华阴老腔”戏班之一,张喜民是班主,1947年生于华阴市卫峪乡双泉村,15岁随家人学老腔皮影戏,5个月后就能登台演出。因他年龄小,又为主唱,初出江湖即声名鹊起。


喜民的人缘好,又因为老腔有了名气,出租车的司机师傅听说记者去采访张喜民,兴奋地给记者介绍“华阴老腔”,还一个劲地夸赞喜民班社。


老腔发源地“双泉村”位于华阴市卫峪乡,介于潼、华两郭之中,兼绕山水佳处。


张喜民家的客厅挂满了他的戏班在各地演出的剧照,戏班与大牌明星、著名主持人、艺校学生等等的合影。门后的桌柜上摆满了各类奖杯、荣誉证书。几杯粗茶下肚,张喜民滔滔不绝地为记者讲述张家祖祖辈辈热爱的老腔。




“张氏是双泉村最早落户的大族,老腔皮影戏本是张家的‘家窝戏’,用于自娱自乐、自我消遣,并且明确规定只传本宗本族本家男性。这种封闭的流传方式后来才被打破的,老腔流传到外姓,戏班子不断发展壮大,老腔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张喜民满脸自豪。


在华阴市老腔界划分有“一班子”、“二班子”。“一班子”就是出演话剧《白鹿原》的原班人马;“二班子”是徒弟辈,经常在华县演出。老腔火了,在华县、潼关、西安等地活跃的山寨老腔也风光起来。张喜民对此并不介意,他认为山寨也是宣传,山寨也是传承。


说起传承,张喜民甚感压力。2008年,,享受国家津贴。


面对面坐着的是张喜民和学徒。


“整两句听听,歌曲也行,秦腔更好。”

“乌拉拉……”

张喜民皱皱眉:“莫事,咱再学学才知道。”

“是不是不适合学老腔啊?”

“怕啥,不能唱还能弹,不能弹还能拉,不能拉咱还能打呢!”


只要是来到张家学徒,张喜民都会教他几手。有的学一两天就耐不住性子了,有的稍微久一点,但大多都半途而废。张喜民迫切希望年轻的学徒更多一点,耐心更强一点,老腔需要捍卫者。目前,张喜民在外能拉、能打的徒弟有20余人,全能的有2人。


近年来,老腔从“小家戏”华丽转身为名流戏曲,走出了华阴,走向了世界。张喜民操着一口陕西普通话说:“我们的家戏能发展到如此境地,都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土坡、窄院、号子、吼声,还有村口聊天的妇女,一旁嬉戏的孩子,那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记者已经渐行渐远,张喜民,那个穿红色中式衣裳的老汉,还在向我们挥手。


请记住几位地道朴实老腔


月琴/主唱:张喜民

梆子/风铃:张拾民

板凳:张全四

板胡:刘西仓

低音二胡:员玉堤


看看朴实的老艺术家咋说:“额叫张喜民,来自陕西。华阴就是华山那个地方。腻别说咱这老腔,是一个最小的戏曲,就咱们全村唱这个老腔,后来慢慢城市的人才知道,在咱中国还有个老腔。这就是在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请配以陕西话理解才带劲)

来源:华商报、百度、法制日报、新浪微博、辽沈晚报、网络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