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歌曲联盟

致富路上党旗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浩门河南岸,达坂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大沟河由南向北流淌,将村庄从中一分为二。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它就是门源回族自治县阴田乡大沟脑村。村里有一处农家院,每到杜鹃花盛开的季节,青山绿水便引来许多游客到这里游玩,这家名为杜鹃山庄的农家院生意火了,来的人更多了。



      杜鹃山庄的主人是这个村的团支部书记朱发山,他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以党建带动群建的模式建成了集餐饮、住宿、观赏、采摘、徒步为一体的经营体。


      6月4日,记者来到杜鹃山庄,刚下车就看见一个健壮的身影站在院中不停地发着手机微信语音,“谁家有土鸡蛋,麻烦给我送过来30个,还要4只土鸡……”说话的人正是杜鹃山庄的老板朱发山。发完语音他拍拍身上的灰尘说:“我和村上的204户群众建了个微信群,客人订餐后,我就发语音找食材,不用挨家挨户地跑,真是太方便了。”


      在朱发山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他的杜鹃山庄:精美的仿古装修,复古全木质的餐厅、客房、凉亭以及过道显得格外别致,工作间里几个回族妇女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忙碌着。记者注意到,院内一旁有一道小门,便好奇地走近一看,一片浓绿跃入眼帘,一棵棵不同品种的果树茁壮成长,一簇簇鲜翠欲滴的油菜、生菜、莴笋、黄瓜等十几种蔬菜把整个园子装扮得绿油油的,很是养眼。朱发山蹲下身子拨开一处枝叶,几颗红彤彤的草莓点缀在簇簇绿叶间,他随手摘了几颗让记者品尝,大的红得发亮,小的白里露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含在嘴里酸甜可口。置身于此,那种回归田园的感觉悠然而来。



      “难怪你的生意做的这么好!”记者感慨道。朱发山略带羞涩地说:“十几年在外打工攒了点钱,还有父母、亲朋好友帮忙借款,我先后投资近300万元建成了杜鹃山庄。从2015年开始正式营业,先后接待来自台湾、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游客,赢利不少。杜鹃山庄被省旅游部门评为4星级农家院,尤其是我们这的‘地锅烧烤’是杜鹃山庄的一大特色,深受游客青睐。”


      朱发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爷爷、父亲和他三代都是共产党员,这是当地少有的,也是令人羡慕的。作为一名党员,也是一名致富带头人,一直以来,朱发山总是力所能及地为乡亲们办事,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作为党员,他把诚信当成头等大事:“做生意首先要讲诚信,不论是旅游旺季还是淡季,我们的费用都是适中的,一桌算下来大概600块钱左右,来者都是客,我们以最好的服务让客人满意。”



      朱发山向记者介绍,杜鹃山庄还成立了“妇女之家”和“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就是将村里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吸纳进来在这里务工。而“青年之家”就是将村里3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吸收成杜鹃山庄团支部委员。他们不定期组织员工和愿意参与进来的老百姓一同观看《厉害了我的国》《战狼》《红海行动》等爱国主义影片,激发每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说着便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党建+群建办公室,走了两层楼梯,眼前便呈现出一个宽敞舒适的场地,有投影仪、部分健身器材和乐器。“以前待在家里很无聊,也没有收入,还不能外出务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可以在清闲时学拉二胡、看电影、制作刺绣,没有压力轻松工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山庄负责配菜的28岁大沟口村村民马晓英高兴地说。



      朱发山接过话茬:“党建+群建办公室不仅仅对我们的员工提供服务,游客和乡亲们随时都可以来这里休闲,不在我这里务工的妇女,农闲时拿着针线活到我们妇女之家和大家一起探讨刺绣技术。”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多便利,朱发山在门口盖了一间小木屋,供村上的妇女把做好的刺绣、纳的鞋垫等手工艺品摆放在这里,给她们无偿提供销售平台。村民马文秀开心地说:“去年,我做的布鞋、鞋垫和刺绣品在朱老板的介绍下卖给了外地游客,不是他给我们提供平台,就算再好的工艺品也只能放在家里,没有渠道,根本卖不出去。”



      朱发山不仅是个成功的生意人,他也是个热心人。逢年过节,他都会拿出一部分钱,带领“妇女之家”和“青年之家”的成员到村里的困难群众家中慰问,给他们送去米、面、瓜果蔬菜及一些生活用品,帮村里的残疾人和困难户打扫卫生、做些家务、按摩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经营杜鹃山庄的同时,朱发山还承担着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一职,村里开展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都少不了他。他每年以各种形式组织举办村级文体活动,才艺展示、拔河、拉二胡、打篮球等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了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老百姓反响相当好。“今年我们村团支部联合杜鹃山庄团支部共同举办了一次赛马会,原本是一场小型的村级活动,但没想到其他县上选手慕名前来参与,当时有200多匹马参加活动,场面宏大,赛马会办得非常成功。这次赛马会尤其是对我们本村的马匹作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推介,当天就有人出比平常高5000元的价格买走了村里的6匹马,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发山开心地说。



      这几年,大沟脑村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物质条件具备了,但年长的乡亲们不知道怎么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这些新科技产品,针对这些情况,2016年12月,朱发山东奔西走,通过与学校、机关单位协调,借来十几台旧电脑,自己掏了4000多元钱请来专业人员,自发地在村党员活动室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全村50多名青年踊跃参加培训。通过培训,开超市的大妈能从网上订货了,学生通过电脑搜集上了学习资料,年轻人学会了网购……“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我打心底里舒坦!”朱发山实诚地说。



      朱发山的妻子张玉德告诉记者,杜鹃山庄开业期间,积极推介当地土特产,鼓励乡亲们把采挖的野菜,自家做的搓鱼儿、青稞长面、奶皮、酸奶等小吃拿到她们餐饮部销售,所买到的钱一分不少地交到主人手中。张玉德自豪地说:“我们庄子上的老百姓,手里可是没缺过零花钱。”



      朱发山说:“这几年在接待外来游客的同时,我们经常征求游客的意见建议,更多的游客还是希望吃农家饭、住农家炕,感受田园生活。下一步我们打算动员乡亲们在自家园子里种上蔬菜,将闲置的房间和农家锅灶收拾出来,不需要华丽的装潢,只需简单干净,提供给需要体验农家生活的游客。”他抿了一口茶继续说:“在让群众增收的同时我也要跟他们商量好,不能哄抬价格,乱收费用,要做到诚信经营,真正让游客感受到农家人的质朴和回归自然的安宁。”

      


     夕阳西下,余晖给村子镀上了一层金霜。家家户户烟囱里的炊烟袅袅升起,显得安逸与闲适。采访结束时,朱发山面对美丽的村庄感慨万千,他对记者说:“党员和群众的关系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只有紧紧相互依靠才能创造更多幸福。”对他的话记者深信不疑。

来源:海北新媒

编辑:马国财    责编:段维梧

监制:李玉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